河南热

我们一直有读者在问与河南有关的热点,你懂的,肯定不是问天气。当然,河南的天气确实很热,也上了热搜。

我一直没有写,是因为我知道你们想听什么,可是你们想听的,我又不想写。

掌握流量的秘诀,很容易,迎合就可以了。

在河南热这种热点上,你想迎合就两个方向。

一个是抱怨,就是韩寒当年开创的那个流派。天底下总有问题的,只要你抱怨,就会得到认同,毕竟,谁肚子里还没点牢骚了。

第二个是地域黑。人就是这样,一方面喜欢抱怨,另一方面喜欢找点莫名其妙无厘头的优越感。

只要你能满足任何一点,你就掌握了流量的秘诀。

两个我都不想写,不仅是因为我不想委屈自己讨好流量,更重要的是,我们的老读者群体,或者讲铁粉群体,也不喜欢看这种没营养的话。

我不在乎那些游客粉丝的,他们不是我们的主体,我们的主体是常驻粉丝。

来来去去的那些人,无非是你某一篇文章打动了他的某一点,他就爱你;过些天,你有一篇文章,戳痛了他,他就会恨你。

我不需要爱恨,我又不是马景涛。

有读者跟我说,西风,你没有考虑过吗?一个问题,说的人多了,就会推动它的发展。

这个话我认可,虽然我不认可太阳是公鸡叫出来的,但是我确实认可舆论在某些时候,有一定的正面作用。

但是这个正面作用,不是均匀的,这一点就体现出我这个理工男和文科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了。

如果我们把推动力量化,第一批人喊,作用最大,第二批次之,第三批实际上就已经是蹭流量的,而第四批,没得蹭,于是作什么?就开始造谣了。

这才是传播学量化之后的模型。

其实就是这样的,无非你愿不愿意承认。

我们很难做第一批,第一批往往是当事人,或者是那些战地记者,现在这种人很少了。一方面是因为记者的底薪太低,行业夕阳化,另一方面是因为读者质量也比较低,大家需要的是热点,未必是事实,更未必是思考。

就像你写狗咬人,没人看的,你写人咬狗都没人看,太卷了,造谣这个行业都很卷,你都得写外星狗咬外星人了。

所以第一批人,很罕见,一般来讲,像咱们这种遇不到事情的,也没有资格去做当事人。

那么第二批,往往是有资源的那种媒体人,我们很显然也不是。大部分的自媒体,都不是,没有那个条件,你也没法去雇佣大批的实地调查的人手。

所以自媒体,集中在第三批和第四批,就是蹭热点的,与造谣的。

我所谓的有底线,也无非是,我不想做第四批。而在第三批人里,我不想低质量的硬蹭,明白吗?

蹭流量最容易的办法就是前面说的流量秘籍,迎合情绪。这一点避开,剩下的,那就只能是输出我认为有质量的思考。

河南的那些热点,其实我都聊过。

我们就比如说,某些地方遇到了烂尾楼,不光是媒体有报道,事实上,后台都有河南的读者在问我,她自身的遭遇。

这个话题我聊过的,在大号记忆承载,2月15号推送的文章里。

我聊了一个物业的水电工,和我认识超过十年了,都成哥们了,他后来离职租房子开旅馆做小老板了,我还是有事儿都找他,他也都来,老客户的事儿,他都来。

很多年前,他在自己老家,买了套房,被坑了。虽然没有烂尾,但是整个小区烂尾了。相当于第一期交付了,后面烂尾了。那你可想而知,想卖也很困难。

他买房的时候咨询过我,我就不是很认同。何况后来他还花了一大笔钱,可以说把后来那些年的积蓄,又投入进去,把那套房子精装修了一遍。

这就更不划算了,因为也没有人去住,也租不出去,也卖不出去。

其实这里面有很多东西,他后来跟我讲过全过程,有各种对KFS,对当地的细节的抱怨,我那次都没有写。

为什么没有写?因为这些话,都是他一个人说的,单方面。

他就是河南人,他买的那套房在他的老家,河南某个县城里。

你去看那篇文章,通篇什么都有写,就是没有河南两个字。为什么?

因为我只想聊事情本身,并不想读者被其他的东西左右了注意力。

你被一个东北人打了,那个人代表不了东北,同样,你遇到一个小气的上海人,不意味着上海人都小气。

这个逻辑推断不成立,这就是为什么我特别不喜欢牵扯地域。因为我觉得,那会让我的读者,变得低智,被没有逻辑关系的东西左右了注意力,与思考的能力。

关于河南的第二个话题,也是和房地产有关。

就是马云的那句话应验了,所谓房子如葱。

确切地说,是部分应验了,房子不如葱,如蒜。

河南的有些县城,推出了大蒜抵首付的促销活动。

这个话题的本质,我们在大号记忆承载里面,也聊过,5月12号聊的。

我说,郑州是二线城市里最早救市的,但是不看好他的效果。原因很简单,因为一个常识。

那就是房价的支撑,到底是什么。

郑州此前吸纳了大量的制造业,问题是,人数多,可是吸纳的新人的平均收入并不高。

何况过去的几年里,郑州的房价涨过一波了,房价这东西,每往上拉一个台阶,需要的钱都是此前的很多倍。


你想想就明白了,200万涨50%到300万,需要100万,300万涨50%到450万则需要150万。



后面需要的钱是越来越多的。

如果你缺乏高收入者,那么在房价已经达到一个平台位的时候,你本身就上涨乏力。

上涨乏力的情况下,资金是有持有成本的,那前面那波投资人,他们就没有耐心捂盘,二手房就会推出。那么在这个时候,你还有大量的新盘要人接。

新盘与二手房之间没有差价的情况下,谁来接呢?

这就是个问题。

其实房价这个东西,我们在6月1号专门聊过,

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分化的。

越是没有购买力,房价越是不坚挺,相反,你看到了,上海刚解禁,一拨人冲进去抢豪宅。

你注意,是抢豪宅那部分,不是普宅。

这个冰山火焰论,我几个月前就聊过。商人发现生意不好做的时候,他可能关了厂子去买豪宅,普通人,减薪裁员的时候,可没有实力去接盘普宅。

所以才会冰山火焰。

如果郑州的房产市场都是遇冷的,那么本地县城里,就不要去想。

何况,你还是拿大蒜这种硬通货,拿它当首付,去换取县城里的房子。

你觉得划算么?

当然,我理解,大蒜不能长期储存,问题是,房子这东西并不是因为叫个房子就值钱,房子这东西也不是因为稀缺就值钱。

咱们都看过蜡笔小新,你想想看,小新的便便也很稀缺的,独一份,用他自己的话说,即便有人出一亿万元,他也不肯卖。

问题是,有人出一亿万元么?

你想通这一点,就会知道并不是稀缺的,不可再生的,就一定是值钱的。

古董当年为什么不值钱?很多原因。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是因为几十年前,我们就没啥有钱人。

市场不存在,共识也不存在。

它后来能够涨很多倍,是因为有钱人群体形成了。

如果没有那么多华人当中的有钱人,你就会发现在国际市场上,欧美的艺术品价格非常高,国内的艺术品价格非常低,这种倒挂就会很明显。

因为我们在后来的几十年里,浮现了很多富豪,这些人的审美情趣与共识使得国内的艺术品屡创天价。

是这么一个原理。

房子其实是一回事。如果你真的确定那个小县城里有工作,有教育,你的下一代生活很便利,你买来是为了自住,或者,真的能够租出去,那么用大蒜当首付,亦无不可。

但是反过来,如果这些都不具备。你只是觉得那个东西叫房子,那这个没意义的。

当然了,这些道理,真正卖大蒜的农民,未必清楚。

这就是一个尴尬的事实,常识常识,常常大家都不认识。所以才有那么多套利空间,才有那么多商人,整出那么多妖蛾子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9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